塑膠污染是一個極為可怕的污染,但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我們每天吃飯的飯盒、喝水的水瓶、裝東西的袋子,快遞的包裝,以及很多東西都是塑膠制成的。我們認為使用塑膠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不然我們的東西要用甚么包裝,難道是古時候藤條編織的籃筐嗎?結合下面的內容,我們將會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塑膠究竟去哪里了?
去大海里
每年至少有800萬噸的塑膠廢物全部流入了海洋和水體。煙蒂、塑膠袋,以及飲料包裝是上述塑膠垃圾中最為常見的物品。這些海洋垃圾威脅著800多種海洋生物的生命。
去魚類等海洋生物的肚子里
個人護理用品不僅采用塑膠外包裝,其內部更是隱藏著許多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膠微粒和微珠,這些微小顆粒會被沖入下水道,經過河流水網,最終匯入海洋。由于尺寸極小,水廠的濾網無法將它們濾走,但水中的毒素和細菌卻極其容易在它們身上積聚。此外,由于這些小顆粒看起來很像食物,水中的魚類、兩棲類、昆蟲、幼蟲、海洋生物和海鳥很容易誤食,從而堵塞消化道并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到鳥類棲息地里
被丟棄的漁具是造成類被塑膠纏繞最后致死的最大原因,尤其是海鳥。鳥類物中混入塑膠廢物并進它們體內,填滿它們的胃,造成它們面臨饑餓。鳥類使用塑膠廢物作為筑巢的材料,這可能對其雛鳥造成傷害。
到餐桌上
塑膠會通過海鮮、飲料,甚至是食鹽被人們攝入;當塑膠懸浮在空中時,它們會被吸入并穿透皮膚。人體在多個方面都容易受到水源塑膠污染的影響,可能導致荷爾蒙變化、發育障礙、生殖異常和癌癥。
除了對生物圈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它還對大氣圈造成極大的影響。根據生命周期分析,2015 年來自塑膠的溫室體排放量為17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到2050 年預計將增加到大約65億噸,或全球碳預算的15%。
最后,用“蝴蝶效應”來作為總結,蝴蝶效應的含義是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改變,將會有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如果我們愿意通過一些現在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減塑行為以及良好的環保習慣,改變初始條件,我們未來將不會面臨更加極端惡劣的環境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