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論壇嘉賓發言、企業負責人接受采訪時,這句話經常出現。
超大規模市場、豐富的場景需求、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這些因素成為外資外企堅定看好中國的重要原因,是中國“搬不走的優勢”。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國經濟承壓前行。但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
進場館、談合作、用午餐……進博會上到處都是排隊的長龍,交易洽談聲此起彼伏。在進博會,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到外資外企對于中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韌性、潛力的認可。
中國的大市場,是世界共享的大市場。
進博會期間,39個政府交易團和4個行業交易團,共計780個分團到會采購,為歷屆最多。以上海交易團國資分團為例,本屆進博會,上海國資分團已達成意向采購訂單136筆,意向采購金額28.37億美元。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提供給全世界企業的不只是購買力,也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讓無數好創意、好點子破土而出、蓬勃生長。
“下一個‘中國’是哪兒?毫無疑問還是中國。”福迪威亞洲總裁洪斌順語氣堅定。
福迪威是一家工業檢測設備領域的跨國公司,目前其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排在美國和歐洲之后,但對福迪威來說,中國市場有特殊意義。
在福迪威展位,一款帶軟線的智能鉗表引人關注,這款產品最初的想法就來自一個中國客戶的需求。在洪斌順看來,美國市場和歐洲市場很像,供應產品差別不大,但中國市場應用場景豐富、需求多樣,客戶會提出各種需求,激勵企業不斷創新。
中國市場讓外資外企擁有更強的創新動力。從首次參加進博會只有不到10%的展品由中國總部研發制造,到第七屆進博會約80%的展品來自中國本土研發,霍尼韋爾的進博會故事是很多參展外企的縮影。
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也能牽引創新。
在生產注塑設備的克勞斯瑪菲展位,記者看到一款塑料輪轂,重量只有普通鋼制輪轂的20%,即便是一位女士也可以單手將它拎起來。塑料輪轂重量輕、性能好,但價格也比普通輪轂貴幾十倍,客觀來說,除了賽車等小眾需求,目前市場并不大。
克勞斯瑪菲中國總經理任鑫亭坦言,這款產品的誕生,緣于上游的擠出設備、注塑機回收設備在中國強大產業鏈、供應鏈加持下不斷精進,上游設備的創新已經走在了市場需求前面。相信隨著技術不斷迭代升級,這種塑料輪轂會飛入尋常百姓家,裝在一輛輛疾馳的汽車上。
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清零”、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工作落地、擴大服務貿易開放……在進博會逐漸成為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重要平臺的同時,更多擴大開放合作的舉措也在不斷落地,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中國主動張開雙臂,為世界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這也讓外資外企更加堅定地相信,“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